2025年4月,王穗苹教授团队在国际心理学期刊《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SSCI, 5年IF=4.8)发表了题为“Variations in unisensory speech perception explain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cGurk illusion susceptibility” 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单模态感知精确性的个体差异可解释McGurk错觉的变异性,并具有跨时间、跨任务、跨材料的稳定性。
视听言语感知对人类的面对面交流至关重要,McGurk错觉是一种经典视听言语感知错觉。在该错觉中,当个体听到音节/ba/的同时,看到音节/ga/的面部发音动作,往往产生音节“da”的知觉。尽管该错觉被作为测量视听整合能力的指标广泛使用,但是错觉率表现出巨大个体差异(即有些个体频繁体验到错觉,有些个体很少体验到错觉)。根据规范性贝叶斯因果推断理论,在视听言语感知中,个体会依据听觉与视觉信号的相对可靠性,将视觉信号中的/ga/口型与听觉信号的/ba/音节整合为错觉性的“da”知觉。因此,McGurk错觉率应受个体对面部发音动作和声学信号的类别感知精确性的影响。
该研究通过3项行为实验,考察了McGurk错觉率的个体间(即不同被试对相同视听语音材料)变异或个体内(即相同被试对不同视听语音材料)变异在多大程度上可由单模态听觉与视觉感知的精确性所解释。此外,还检验了McGurk错觉率、单模态音节感知精确性是否具有跨时间、跨任务稳定性。结果表明,个体在单模态下将听觉/ba/与视觉/ga/刺激错误感知为音节“da”的概率,能显著预测其报告的McGurk错觉率。与此对应,来自特定讲话者的实验材料,在单模态下被错误感知为音节“da”的概率,能显著预测其引发的McGurk错觉率。此外,McGurk错觉率、单模态音节感知准确率,以及两者的关联具有跨时间、跨任务稳定性。研究结果反映了单模态感知在视听整合中的基础性作用,凸显了在使用视听错觉评估视听整合能力时,须考虑单模态感知的变异性、实验材料(如说话者)的变异性,以及两者交互引发的变异性。
董晨杰特聘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王穗苹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儿童青少年阅读与发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脑认知与人的素质发展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285d393d2f1638f9cc535ef9b1233594
前期研究链接: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412b1990f006d6b6be5b0242d396e2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