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睡眠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睡眠健康知识、学会科学调适心理,3月28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学者下午茶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13温馨开启,马宁教授应邀与学生们一起探索睡眠的“小宇宙”。
活动现场
马宁教授以亲切且专业的态度,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互动。针对大家关心的 “如何改善失眠状况”“睡眠不足对心理的影响及应对方法”“如何调整作息以适应学习生活节奏” 等问题,马宁教授进行了细致解答。
马宁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中关于我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睡眠困扰率等最新数据,并结合具体生活事例强调良好睡眠的重要性,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身体机能修复、大脑清理记忆、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都十分关键。
马宁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并分析了影响睡眠质量的几点原因:
1、不规律的作息
生物钟是人体 “天然时钟”,紊乱会干扰睡眠,引发入睡困难、睡眠浅等问题。
2、睡前大脑信息加工处理频繁
长期快节奏生活、白天接收的大量信息、压力和焦虑会引发反复思考,影响信息加工,让大脑持续兴奋,导致难以放松入睡。
3、睡眠环境不佳
睡眠环境的噪音、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通过和同学们的日常相处发现,不少同学一到周末就晚睡晚起,可能平时12点入睡,但是周末就可能凌晨三四点还没睡甚至通宵。虽然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调节弹性,但是这样大幅度的变化尤其是经常性的往复,会对我们身体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马宁教授如是说。
针对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睡眠问题,马宁教授给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
1、保持规律作息
保持相对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时间变动幅度不宜过大。
2、适当的阳光照射和户外运动
适当的阳光照射,能够帮助调节我们的生物钟,促进褪黑素的分泌,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可以结合户外散步或进行有氧运动,效果会更好。
3、睡前放松
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大家习惯于睡前使用手机放松,但手机蓝光会造成睡眠干扰,且过度使用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建议睡前一小时内避免使用手机,如确需使用,可将手机开启护眼模式或者夜间模式。
4、优化睡眠环境
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至关重要。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空调等设备来调节环境。
5、调整午睡姿势
适当的午睡对恢复身体活力有积极作用,但要尽量避免趴睡,最好是仰睡,若是靠在椅子上的话可以选择靠枕支撑颈部,或者选择躺睡,能为身体提供良好的支撑,提高睡眠的舒适度。如果条件有限只能趴睡的话,也建议侧过头,不要压迫额头。
马宁教授还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详细讲解了睡眠不足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如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同时,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CBTI)在改善睡眠和心理调适方面的应用。
为了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睡眠知识,马宁教授推荐了《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等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丰富的睡眠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改善睡眠方法,为同学们提供了系统学习的途径。
在整个分享过程中,马宁教授结合大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专业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通过这次交流,大家深刻认识到睡眠健康与心理调适之间的紧密联系,明白了良好睡眠对学习、生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掌握应对睡眠问题的方法,不仅能提升睡眠质量,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增强心理韧性,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原文链接: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35ee04edc4987fe21815f14aa5cbdc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