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淋教授、陈娟教授参加2024年全国心理学拔尖学生国际暑期学校“视知觉与学习”工作坊

今日,“脑科学·学习科学·人工智能”2024年全国心理学拔尖学生国际暑期学校的第三天活动顺利开展。上午的工作坊聚焦“视知觉与学习”,邀请到了三位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分享,为学员们带来了前沿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理论环节

华南师范大学的张喜淋教授从视网膜映射图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其在大脑皮层上的对应关系以及对侧性的特点。他强调了视觉信息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皮层放大因子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颠倒的激活模式来区分不同的视觉皮层区域。此外,他还通过几个具体的应用案例探讨了视网膜映射图的实际应用,包括大小错觉、颜色和运动的错误绑定,以及客体注意和情绪对信号强度的影响等现象。

1.jpg

华南师范大学的陈娟教授讲解了视觉运动的概念,包括个体自身的运动以及视觉与动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她提到,传统观点认为知觉指导动作,但最近的研究提出双视觉系统理论,即知觉和动作可能相对独立,这一观点得到许多临床研究支持。陈教授还介绍了她的团队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下的手眼协调研究,并讨论了这些成果在机器人设计和脑机接口(BCI)领域的潜在应用。

2.jpg

苏州大学的张阳教授分享了他在空间注意领域的研究成果。张教授详细阐述了空间注意的生成、发展和表达机制,并强调了无意识信息如何诱发空间注意的夹带效应。他还提到了一系列曲折的实验研究,以及实验软件开发和视觉刺激呈现技术的改进,介绍了名为PsyCalibrator的颜色亮度测量和校准工具以及PsyBuilder——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界面实验编程系统,旨在促进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3.jpg

实操环节

第一场工作坊由华南师范大学张喜淋教授及其团队主讲,主题为《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视网膜映射图分析实操》。在这一环节中,与会者被分为小组,张教授团队借助BrainVoyager QX软件,逐步引导与会者通过电脑操作,实现了大脑3D模型的构建,并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进行了视网膜映射图的分析与视觉皮层的分区绘制。通过亲手实践,与会者不仅深化了对视网膜映射图分析技术的理解,更为未来投身神经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陈娟教授及其团队带来的《动作抓取过程中的手指运动轨迹分析实操》工作坊。陈教授的团队成员首先向与会者展示了手指动作捕捉设备的关键组件,以及该类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随后,各小组轮流进入实验室,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了手指运动轨迹的捕捉体验。通过实际体验,同学们加深了对运动控制研究的认识。

工作坊的最后一节课由苏州大学的张阳教授和唐宁、陈玉洁和李艾苏老师主讲,主题为《利用PsyBuilder快速构建实验测试程序》。张阳教授以富有魅力的讲解风格,向同学们介绍了其自主研发的PsyBuilder软件的基本功能与实操技巧,分享了在软件编写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随后,老师以经典的Stroop实验为例,为大家现场演示了如何高效地构建心理学实验程序。通过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同学们们掌握了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快速搭建测试程序的实用技能。

原文链接: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cb285368ea4e1dda8d801ba2355bd81a